落秋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落秋中文网 > 白眼观 > 第10章 松轩廊

第10章 松轩廊

“吴山处京都以北五十里的林州,吴山之松从奇石怪崖之中……额……挺险而出。这幅‘松轩图’是一幅清逸苍阔的山水画,画中的松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仿佛于天地之间傲然屹立,却又莫名质朴威严。加上枯墨的山水风以作远景——是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清澈的溪水从山间流淌而过,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一幅江湖世外之景……”

“所以平祁法师为何赠此图与辰王铢霆?辰王又为何转赠给余段?”

“哎呀,先生。这个还是请我们的陈连同学起来回答吧……哈哈… ”说着罗洛就绕远走到了陈连旁边,把他拖了起来,又亲昵地搂着他的肩膀,“你说是吧,思欢。”

陈连拍开罗洛的手,站在一旁。

“那……思欢你说。”

“吴山平祁法师曾任前朝国师,后宏帝准许平祁法师于吴山求法。退朝返深山,铢霆是宏帝的十一子,后来太子铢立登基,铢霆主动请缨去镇压南方叛乱。路过吴山,去拜访了平祁法师,求一个好兆头,保战事凯旋,逆贼招安缴械。结果法师三过门而不见人,便有道说,拒门不见。后来辰王一把大火烧了东山头的松杉阁,逼得平祁法师会面。

“松杉阁全无,如今在吴山东山头的那片枯地,据说就是当年辰王所烧的。平祁法师知晓此事,终于同意了辰王上山而见。传闻平祁法师见辰王之时,大笑不止,响彻吴山。最终就一句‘汝之气焰甚嚣,自有一番道路。’然后递与一‘松轩图’又大笑而去。

“辰王铢霆将这幅画转赠给那时的六安县令余段,也许……一方面是是因为他深知余段的品行与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百姓社稷,以及南北交流,平定叛乱,安定民心有着很大的用处。在战乱中,六安县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百姓们流离失所,民生凋敝,陷入困境。而这位县令带领百姓,抵御叛军的侵袭,救了很多流民。

“得到这幅“松轩图”的余大人,那时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三十出头。据后来人的史书记载,他身材高大,面容英俊,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之气。先生不是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余大人将这幅“松轩图”挂在忽觉寺,供六安县的百姓瞻仰。众人感受到了辰王铢霆对他们的骐骥和期望和热情。于是百姓决心要以辰王为辰,保平天下安。

“余段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回到京都,四十多岁更是官至左相。玄帝登基后,十分地器重这位宰相。然前朝因为叛变衰微,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财政紧张,于是‘伏羲变法’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北筑长城,修复城墙,加强城防,以防外敌野心勃勃。

“尤其,余段还注重发展农商,恢复民间的活力。他引进了一些新的农桑技术,提高了米粟的熟数,百姓的饱腹之欲得到满足。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伏羲变法后,就有很多从商之人,家财万贯。

“玄帝大喜,战后的市井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百姓日子逐渐好转,而民间对于辰王和余相的敬佩之情也是与日俱增,鸣鼓而奏,鸣歌响彻。

“然而,好景不长,平祁法师于吴山去世。天下忽然大乱,北方于晖族千骑来犯,张狂一下就直指那时的京城泉庆。后来外敌虽破,然而全国揭竿起义者不在少数,更有甚者自立为王。玄帝忽然驾崩,外戚专政,打着平叛之名,四处搜刮民膏,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先帝召集江湖中人,海纳四方有识之士,开我大启之国。而‘松轩图’就被朝廷收纳于国库之中。‘松轩廊’也就成了无名之廊。”

“但是,传言满天飞,真假参半难辨。但学生以为‘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众说纷纭,然将一国之运寄于一画之中,恕学生不敢苟同。”

-

听风山庄以不听山为脉,往西至西巡街县府方向,往东临近忽觉寺山脚,往北是关越山一带,南边为田园风光,麦田十里——六安县有很多农人家都在这边置办田产,十里皆稻田。

听风山庄庄门朝南而开,沿着咯水一支流,踏桥而上才可见两臂之宽的门。

然而,大雨过后的两天,天气忽然就变的格外闷热了。

“不急不挤啊,各位。容我检查一下请帖就带各位去各位对应的房间,排好队,一个个来。”

“这位小公子,实在不是我们挤啊。着实是这个庄门太小了,又要过桥。这这……我们皆从远道而来……一户人家的盘缠行李都很难过去……何况我们十多人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