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宗门其实前期大多在门派内修炼,后期还是偏向于弟子们下山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不然学的那些理论知识无异于纸上谈兵。
于是在慕星也十五岁那年,三长老便开始给他准备下山事宜。
他年龄小,做事却很冷静,缺的就是一些人文情怀,因为整日面对的都是枯燥的修炼或者宗门弟子的打打闹闹,在他们这些长老眼中,这样的弟子都像是温室的花朵,被保护得太好,所见皆是安宁静好容易产生一种误区。
那便是对百姓的痛苦没有想象力。
“何不食肉糜”便是这种说法强有力的例子,很多人高高在上久了,就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衣食无忧,殊不知民间疾苦。
所以下山这一关是每个人都必须应该经历的。
我们少年人心怀宽阔、前程无量,可以仗剑天涯,亦可归隐山林。
男子可以征战沙场,女子亦可独当一面,我们厌恶的从来不是男子只能做官或者女子只能回归家庭,我们厌恶的是把她们局限于一种形态,不让世人见到本该更好的他们。
所以一颗山的培养宗旨从来不仅仅限于“我要培养出法术天下第一的弟子”,而是希望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都要心气高一点儿,有主张,有远见,不负自己便可。
慕星也理解这个制度,也并未觉得下山事宜有何不妥,只是实在放心不下时榆,时榆每天像是被禁足一般限制在了自己的房间,如果他走了,还有谁愿意陪她说话呢?
她现在这个状态,慕星也实在放心不下,甚至还想找师尊提议晚几年下山。
四长老知道他犹豫在什么地方,便答应慕星也帮助他多关照时榆,四长老自来一颗山后就一直与他们关系不错,和时榆也有共同话题,两人都是不规矩的性子,有时候探讨话本情节也能探讨一下午。
时榆之前状态好的时候还偷偷帮别人给李如花送过情书,结果被李如花逮着骂了一顿。
李如花是个讲故事高手,而且还是那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时榆有时候能听李如花讲一天,还精神的不行。
慕星也这才放下心来。
这两年下山他只是随手拿一把顺手的剑,他个人对武器什么的不太挑,一身鲜艳的红衣,头发为了方便高高束起,简单利落,负一把剑,携一只虎,便开始云游四方,像无忧无虑行侠仗义的大侠,他小时候幻想的那样,这样的的生活很洒脱、很肆意,他常常在街上看人间百态、坐在小吃摊旁看小孩玩闹,食物酥脆香甜,风景舒心秀丽,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找寻了很久,后来才知道,少得可能就是每日与少女不知疲倦的拌嘴和过年过节时亲人为你盛起的那碗热汤。
其实吴大人和徐夫人的故事在这两年中他见的不少,大概就是因为情情爱爱或者门不当户不对酿成的悲剧,比吴大人那件事更奇葩的也不少。
因此那次陪时榆下山时遇到这个事都没有太大情绪波动,时榆总说他是共情能力低,其实并不是。
他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感受到对方的心情,但是懒得去想那么多,和太多人共情会很累,那不如不去想那么多,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身上便够了。
下山以来的确开阔了视野,他降伏了许多妖物,解决了很多奇异的案子,也看到了更多世间的苦难。
但是比想象不到别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哪怕你看到了他们的苦难,想象得到他们的痛苦,你也只能看着而已。
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帮不了他们。
就比如你施舍给一个乞丐一天的饭钱,也只能保证他这一天不会挨饿。
在他十七岁时,他似乎觉得这样游荡的生活有些许无聊,他走过了很多地方,也回到原来的桃源见到了那条被荒废的许愿河。
神明是依靠人们的供奉得到法力,如今供奉的人不在了,这条河的河神估计也很快消失于天地间了。
他有些想时榆了。
他想知道这两年她的身体有没有好一点儿,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一点……想他。
于是他提前结束了下山历练的时间,带着那只小老虎回到了一颗山。
小老虎这两年跟着他吃胖了不少,走起路来也有些威风,但是都是空架子,有时候甚至连狗都吵不过,慕星也都觉得它丢人。
要不是在那年遇到了他,估计早就死了吧。
笨老虎。
他临回去前办的最后一个案子是京城有名的大厨家闹的鬼,其实是有人装神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