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学的建设迫在眉睫,而建筑材料的缺乏成了一大难题。特别是水泥,这种在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当时的贵州却难以大量获得。
“将军,没有足够的水泥,我们如何按期完成校园的建设?”张宏忧心忡忡地问我。
我沉思片刻,回忆起在现代的知识,便有了主意:“我们可以用土法制作水泥。虽然产量和质量可能不及工厂制造,但足以应付眼前的需求。”
“土法制作?”张宏有些疑惑。
“是的,我们需要石灰石、粘土和石膏,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烧制。”我解释道,“我会亲自指导这个过程。”
在我的指挥下,工匠们开始尝试制作水泥。经过几次试验,我们终于得到了初步的成果。
“将军,您真是博学多才。”张宏对我的能力赞不绝口。
“这也是为了大学,为了我们的未来。”我回答,心中却明白,这些知识来自于我作为穿越者的优势。
与此同时,我向太子胤禛提出了聘请国外大学生的计划。
“太子殿下,为了提升清朝大学的教学水平,微臣认为应当聘请国外大学生来华任教。”我在一次会面中向太子胤禛提议。
“国外大学生?”太子胤禛显然对此感到新奇,“他们能带来什么?”
“他们能带来新的知识和视角,有助于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我回答,“此外,他们的加入也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太子胤禛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点头同意:“李将军,本宫信任你的判断。就依你所奏,聘请国外大学生。”
得到太子的支持后,我立即着手实施计划。通过外交途径,我们向欧洲大学发出邀请,很快便收到了一些积极回应。
“将军,有几位国外大学生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他们将在下月抵达。”张宏兴奋地向我汇报。
“很好,我们需要为他们准备好一切。”我说,“他们的到来,将为我们的大学增添新的活力。”
随着土法水泥的生产和国外大学生的加入,清朝大学的建设逐渐走上了正轨。我坚信,这所大学将成为一个学术的圣地,为大清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清朝大学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我心中清楚,要将这所学府打造成为真正的学术圣地,单靠国内的资源与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西方的先进知识,需要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张宏,我打算上奏陛下,请求开放海禁,以便我们能与西方各国进行更广泛的通联与交流。”我对副将张宏说道。
张宏听后,眼中露出一丝忧虑:“将军,海禁之事历来是国家的大政,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
“我明白,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清朝大学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尝试。”我坚定地回答。
我连夜撰写奏章,详细阐述了开放海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及此举对教育、科技、经济乃至国防的长远影响。
第二天朝会上,我将奏章呈递给康熙皇帝。
“陛下,微臣有本奏。”我恭敬地说。
康熙皇帝接过奏章,仔细阅读。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目光都集中在皇帝的脸上。
“李爱卿,你所奏之事,关乎国家大计,朕需要深思。”康熙皇帝放下奏章,目光如炬地看着我,“但朕知道你一向以国家为重,你的提议,朕会认真考虑。”
“谢陛下。”我心中一喜,皇帝的态度比我预想的要开明许多。
几天后,康熙皇帝召我进宫,对我开放海禁的提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李爱卿,朕考虑再三,认为你的话很有道理。”皇帝威严地说,“朕决定,从即日起,适当放宽海禁,允许与外国的通商与文化交流。”
我激动不己,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胜利,更是大清迈向开放的第一步。
“陛下圣明!”我高声回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我立即着手与西方通联的各项准备工作。我派遣使者前往欧洲各国,表达我们愿意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意愿。
“将军,您的远见令人钦佩。”张宏赞叹道,“开放海禁,必将为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只是开始,张宏。”我回答,“清朝大学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新知识的传播中心。”
随着与西方的通联逐渐展开,清朝大学迎来了一批批外国学者与专家。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新鲜的思想理念,为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深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