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五年前的事儿了。
1985年的时候,整个四十八军户乡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家家户户靠着几亩薄田和零星的副业维持生计,生活就像那复兴渠干涸的渠底,艰难地流淌着。
杨栓娃刚倒腾中药材还不到半年,家里的生活条件跟绝大多数峡口村村民一样,很是困难。
他住的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里就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
墙上的泥皮一块块剥落,露出里面斑驳的土坯。
家里的家具也破旧不堪,一张掉了漆的桌子,几条缺胳膊少腿的板凳,就是全部的家当。
秋末的一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得路边的枯草瑟瑟发抖。
杨栓娃就像现在的梁金涛,拉着东倒西歪的架子车,专门去那种山高路远的偏僻山村收购中药材。
那架子车,车轱辘都有些歪歪扭扭,车辕也磨得发亮,可杨栓娃却宝贝得很,因为这是他谋生的家伙什儿。
他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地走着,山路两旁是光秃秃的山峦,偶尔有几棵枯树在风中摇曳。
脚下的路坑坑洼洼,满是碎石和泥坑,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杨栓娃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旧棉袄,头戴一顶破毡帽,脸上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嘴里呼出的热气瞬间就化作了白霜。
那天他走到金家园子村一户姓金的村民家门口,被后院传来的动静给吸引,不由自主停下了脚步。
这三间一面青的砖房,在这村里也算是不错的房子了,是社长金满银的家。
砖房的墙壁有些斑驳,屋顶的瓦片也缺了几块,但比起周围的土坯房,还是显得气派不少。
后院子里,一群人围成一圈,在那指指点点的,不知说着什么。
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有的戴着棉帽子,有的裹着头巾,脸上都带着好奇和八卦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