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占脚跟
韩大山正在院子里劈柴。看到三人来访,他放下斧头,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哟,是明远啊,还有两个小丫头。快进来坐。”
林明远笑着上前,将怀里的茅台双手递上:“韩书记,这是一点心意。”
韩大山接过酒瓶,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好酒啊!”他捋了捋花白的胡子,“你们这是...”
“韩书记,”林明远斟酌着开口,“知青大院那边住得太挤了,我们想问问,能不能借住您家的空房?”
韩大山打量着三人,沉吟片刻:“房子倒是有,不过...”
“我们一定会好好干活的!”孙巧云急忙表态。
“是啊是啊,”孙巧玲也连连点头,“我们还可以帮大娘干家务。”
韩大山被逗笑了:“我不是这个意思。房钱可以不收你们的,但粮食得自己准备。”
“这是自然。”林明远松了口气,“能有个住处就是帮了大忙了。”
正说着,韩大山的老伴孙大婶从厨房里探出头来:“你们说什么呢?这不是来得正好,我刚蒸好馒头,快进来尝尝。”
三人受宠若惊地跟着进了屋。孙大婶热情地张罗着,一边给他们倒水,一边絮絮叨叨:“我家两个小子当兵去了,这院子冷清得很。有你们住进来,也算是热闹些。”
酒过三巡,饭菜渐凉。林明远借着酒劲,和韩大山聊起了建房子的事。
“我想建两房一厅,”他掰着手指比划,“厨房的炉灶和卧室的火炕连通,这样冬天取暖方便。”
韩大山吸了口烟袋,眼中闪过赞许:“主意不错。盘炕和灶台的砖,我能帮你从生产队买到。不过其他材料得用土胚,村里人家都存着些。”
林明远点点头,心里已经在盘算着怎么筹措建房的材料。这时,孙巧云和孙巧玲也凑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林大哥,我听说隔壁李大叔家有多余的木料。”
“对对,还有王婶家的瓦片,听说要便宜些。”
韩大山看着三个年轻人热切的样子,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眼中泛起一丝温情:“你们先住下,建房的事慢慢来。”
当天晚上,三人就搬进了韩大山家。这是座典型的东北农家院,五间房配置齐全。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墙角还有个小菜园。
孙大婶把最大的两间房腾了出来,一间给林明远,一间给姐妹俩。屋里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还铺上了新褥子。
“这褥子是我给两个儿子准备的,”孙大婶擦了擦眼角,“他们走得急,都没来得及用。现在给你们用正好。”
林明远看着热情的两位老人,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租房这么简单,更像是认了两个忘年交。
夜深了,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林明远躺在火炕上,听着外面的虫鸣,思绪万千。
从城市来到农村,一切都要重新适应。但有了这个温暖的“家”,似乎什么困难都不那么可怕了。
第二天一早,林明远就开始着手准备建房的事。他先是去找了李大叔,商量买木料的事。
“木料倒是有,”李大叔摸着下巴,“就是价钱...”
林明远明白他的意思:“李大叔您说个数。”
最后以三袋粮食的价格成交。虽然有点肉疼,但林明远觉得值得。毕竟东北的冬天那么冷,没有结实的房子可不行。
接着又去找王婶买瓦片。王婶是个爽快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还主动降了价。
“你是个好后生,”王婶笑眯眯地说,“以后有空就来帮我干点活。”
林明远连连点头。在农村,人情往来最重要。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日子才能过得下去。
忙完这些,他又去找韩书记商量地基的事。韩大山正在院子里和几个老知青说话。
“这房子不能随便建,”韩大山正色道,“得按规矩来。”
林明远站在一旁听着,心里暗自记下。东北的房子有很多讲究,从朝向到布局,都有一套规矩。
这时,孙巧云和孙巧玲也跑了过来。她们刚从地里干活回来,脸上还带着汗珠。
“林大哥,我们打听到一个好消息,”孙巧云兴奋地说,“村东头的张叔家有个泥瓦匠,手艺特别好。”
“而且他还欠着韩书记一个人情,”孙巧玲补充道,“说不定能便宜点。”
林明远眼前一亮。泥瓦匠可是个稀缺资源,如果能请到,那建房的事就有谱了。
“行,明天我去找张叔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