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改革前夕
韩琦听完范仲淹的话,轻轻的撩开车帘,看了看四周无人,飞快的跳下车,来到了范仲淹的车里。
“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使,还是近一点说,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范仲淹把话重复了一边,韩琦觉得圣上的担忧也是正常的。
“你说的也对,张启不仅有钱,等再有了权力,若是他真想自立为王,怕是比一般人容易的多,你别忘了,狄青跟你一样,与他关系好着呢。”
听到狄青二字,范仲淹倒吸了一口冷气,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我怎么把他给忘了,狄青还在豫州驻防呢,你说圣上这么可能答应张启升任经略使!”
“不止狄青,保安军的林军指挥使,貌似与他关系也好。”
范仲淹却摇摇头,觉得圣上不一定会担心林军。
“看来明天我们要想个借口,把狄青调离西北边境,但又不能太远。”
“把他调到太原府去,夏大人现在还在那里,想必他会很欢迎狄青的。”
范仲淹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太原府里陕西四路的京兆府只有五天的路程,如果以后有什么战事,也好迅速支援。
两人又小聊了一会,各自回家了。
汴梁的夏天还是热的要命,上朝的大臣们却还要穿着整齐的朝服,等他们到达集英殿后,没有一个不冒汗的。
“圣上有旨,天气炎热,尚食局特意为诸位准备了冰镇绿豆汤,请大人们稍等片刻,饮完后再开朝会。”
“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大臣们赶紧下跪,高呼万岁。
不久后,大臣们人手一碗冰镇的绿豆汤,这一碗下去别提多舒坦,瞬间人精神多了。
半柱香之后,赵祯来到了集英殿,开始了早朝。
第一件事情就是讨论税收情况,赵祯让晏殊汇报了目前朝廷的财政情况之后,让大臣们纷纷献策建言,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提升国库存银。
范仲淹心里其实早就有很多想法了,只是这几年不断地被贬黜,很难有机会在早朝一吐为快,第一个站出来发言。
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朝廷和地方的各级在册官员已经达到数万人之多。
而这里面有相当数量的官员并未担任实际职务,却照样享受高额俸禄,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
可是有实际职务和权力的一些官员,也是本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原则,导致整个国家办事效率低下。
说完这个原因,范仲淹又把矛头直指军队数量。
“经过几次与西夏的战争,臣认为军队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否则为何我大宋将近一百六十万的军队却打不过区区几十万的西夏?有效的扩军是可以的,但不计后果的扩军,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这一点晏大人应该深有体会。”
范仲淹微微转过身,朝着晏殊的方向看了一眼。
晏殊走出队列,拱手道:“圣上,诸位臣工。范大人所言极是,自从扩军后,我大宋的军费开支占比已经达到赋税的七成,好在西北战事稳定,否则今年国库有没有剩余都不知道了。”
范仲淹的陈述,引起了朝堂的激烈讨论,很多官员认为范仲淹所言的冗官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范大人,我太祖皇帝东征西讨,才将我大宋版图扩至如此辽阔,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数万官员有什么稀奇?难道要我等身兼数职么?”
“范大人,恩荫制是太祖亲自拟定的,难道你要推翻祖宗之法?你适合居心?”
面对这些官员的质疑,范仲淹丝毫不慌:
“诸位大人,不是让你们身兼数职,而是要把最有能力的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实际工作可做的官员,一律精简。”
“范大人,你说的倒是轻巧,抛开恩萌制不说,很多官员也是寒窗苦读十年甚至数十年才有了今天,你一句话就给剥夺了?你是不是忘了你当年寒窗的时候?”
“福大人,正因为我也是一路苦读过来的,才知道这里面的不易,既然知道不易,就更应该为朝廷为国家着想,而不是抱着那些俸禄浑浑噩噩一辈子。”
“叩叩叩!”赵祯敲了敲桌子,示意他们停下来。
“你们有些扯远了,此刻只说你们心中所想,暂不延伸讨论。”
前不久被提拔的四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分别发言表示支持范仲淹所言。
韩琦随后也站出来力挺范仲淹。
“吕相,你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