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云淡风轻的夜晚,深邃的星空里,悬挂着一轮大写的明月。月亮的轮廓,已接近圆满,普天同庆的中秋佳节快到了。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是,在环城村的敬老院里,十四这天晚上,已是花好月圆了。敬老院里老人们齐聚在户外花园里,吃月饼,赏明月,拉家常,说往事。居中坐着的,正是张大猛。老人们环绕在他周围,聚拢成一个圆圆满满的大圆圈。
以往,在每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他都特意来到敬老院里与老人们一起过节。今年,因中秋节里他要在岗值班,他便提前来到敬老院,向老人们送上月饼与节日的祝福。
每逢佳节,市区有多家单位与个人都要到敬老院来看望慰问老人。但张大猛来时,敬老院里尤其热闹。张大爷在敬老院里已生活多年,他说:
张大猛来了,我们才掀起过节的高潮呢。
老人们已将张大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早在中秋来临的十天前,他们就开始掰手指头计算日子,盼望张大猛早点来。张大猛一到,老人们便拉住他的手不放,将心中积攒的话语,与他唠个没完。
一次,张大猛到敬老院来修理照明灯。那天,敬老院里赵老太不知是人老眼花,还是思亲心切,竟然认错了人,误认为张大猛是她的亲戚,是因中秋佳节而特意到敬老院来看望她的,赵老太挪着碎步上前来,一把拉住张大猛的手,口中唠叨着张大猛从没听说过的名字,就这样与他拉起了家常。
那一刻,张大猛愣住了,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没料到敬老院里老人如此强烈地节日思亲。他很快地醒悟过来,向赵老太说了一个善意“谎言”:
我来的时候,行得匆忙,将特意为您买的几样礼物都忘在单位了。等我手里中忙完,我就回单位去取,再专程送给您。
老人信以为真,她双手拉住他手说,有你这句话,我就满意了,心里比喝了糖茶还甜呢。
他走出敬老院,便来到附近一家商店,买了满满一袋子的水果与白糖,又返回敬老院,第一个先送给赵老太,再依次分发给其他老人。
这本是张大猛一时情之所至,却由此在他心里扎了根。张大猛一直忘不了老人们收到礼物的惊喜神色,从此每逢佳节,他必到敬老院来看望老人,慢慢成为了习惯。
张大猛将敬老院里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他过年为自己父母买礼物时,也给敬老院里的老人准备了同样的一份。平时,他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都要再三考虑,往往,还舍不得花钱,但他为敬老院里老人花钱却很大方。多年来,他为老人们送上的礼品,价值累计已达万元。不过,这都是后来敬老院里老人们爆料出来的。到底为老人们花了多少钱,他自己并不清楚,也没有记帐,只是根据老人们需要,缺啥买啥,这回添一付老花眼镜,下次带一双长袜等。
张大猛的走访还为敬老院带来了另一项“便利”,即敬老院里一旦出现用电故障,他们从来不用打电力报修电话,因为张大猛常来常往,许多电力故障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并解决了。
这天深夜,张大猛在单位完成一起事故抢修结束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猛然想起最近因工作繁忙,已有两星期没去敬老院了。这时候,正是夏日用电负荷的高峰期,敬老院里会不会出现停电故障呢?想到这里,他调转车头,向敬老院方向驶去。
到了敬老院门口一看,果然,敬老院里一片漆黑。吊扇停工,好几位热得睡不着觉的老人正在花园里纳凉呢。
你们为何不给我打电话?
张大猛焦急地问道。
我们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忙,忙完后肯定会来的。我与陈爷爷打赌呢。
孙老爹对他笑说道。老人们见张大猛来了,也都乐呵呵地迎上来。陈爷爷输得心服口服,他只是心疼张大猛工作太辛苦,深夜里,还到敬老院来忙送电,劝他别累坏了身体。
我是一名党员啊,这点事算什么。
张大猛忙不迭打亮手电,熟练地查检起电路来。
恢复送电后,房间里的吊扇重新工作起来,老人们都回房间休息去了,院子里只剩下张大猛一人。他没有立刻离去,他拿起老人刚用过的扇子,在老人们躺过的藤椅上躺了下来。这时,他耳畔充满夏日的虫鸣声,眼前是繁星满天,他的所见所闻与刚刚老人们一模一样。张大猛经常这样设身处地地为群众作想,做换位思考,这正是他赢得群众满意的秘诀。这一夜,他就在敬老院的露天花园里睡了一觉。
多年来,张大猛对这些事一直守口如瓶,只是默默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