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二人离开坤宁宫,李善长看着朱雄英,一副欲言又止。
“韩国公,有什么问题想要问,便问吧。”
朱雄英看出李善长的犹豫,顿时微微一笑。
“皇长孙殿下,老臣,老臣不知道应该如何问....”
“呵呵,韩国公,有什么事情直言即可,只要咱能回答你的,自然会回答。
毕竟皇爷爷能够创建大明,其中也有你的不少功劳。
就当是现在闲聊,皇爷爷哪怕知道了,也不会怪罪于你。”
“皇长孙殿下,那老臣便问了。
不知皇长孙对于胡惟庸案,如何看待?”
“胡惟庸案??
此人早年随皇爷爷起兵,颇受皇爷爷宠信。
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死升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并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
可以说,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当今陛下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
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到胡惟庸的陷害。
胡惟庸被杀后,当今陛下遂罢宰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说,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宰相之位废除的大明王朝。
而胡惟庸,之所以会谋反,也是因为他不想做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是想当皇帝。
他被杀,于情于理。
不过。
韩国公,咱倒是很好奇一件事情。
当年胡惟庸想要谋反,怕是找过韩国公。
如果咱没有记错,韩国公当时可曾与胡惟庸说过:“我老了,干不出什么大事了,生怕你们那闹出不好的结局来呀。”
另外,当年你可曾接受了乾坤剑和索靖的子?这不等于将乾坤送给了胡惟庸。
咱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再年轻个几十岁,是不是要跟着胡惟庸一起造反??”
李善长听完朱雄英的话后,顿感头皮发麻。
这种事情....
这种事情,朱雄英是如何知道的??
要知道,那個时候的朱雄英,也才六岁而已。
难道这些事情,是陛下告诉朱雄英的?
是了。
也只能是陛下告诉了皇长孙,皇长孙这才知道得这么清楚!!
可是那个时候,锦衣卫并未成立。
要知道,锦衣卫的成立,可是在今年才开始的!!
“皇长孙殿下,老臣那时是一时糊涂,还让皇长孙殿下恕罪!!”
李善长立马跪在了地上。
从刚才见到朱元璋以及朱元璋对他说的那些话后。
他明白。
如果自己真的想要活命,恐怕只能求助于皇长孙。
毕竟按照朱元璋对朱雄英的宠爱,以及信任。
只要皇长孙开口,他还能有一命可活。
或者他的后人也能够留下一条命来。
他今天之所以过来找朱元璋,就是想看看朱元璋背后的高人是谁。
如果可以,希望能够求助那人,让朱元璋放过自己一命。
而陛下这背后的高人,他没想到是皇长孙。
而目前,自己打算离开,皇长孙还来送自己,他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皇长孙也想救自己一命?
“李善长啊,李善长,妄你作为开国功勋,也深得皇爷爷信任,可是没想到你到老了,居然做出这种糊涂事。
当年,如果胡惟庸来找你,你立马告诉皇爷爷,皇爷爷也不会因为胡惟庸一事,而牵连你。
原本,你应该陪着胡惟庸一起死去,甚至你的九族也会因为这件事情而被灭族。
可你是否知道,皇爷爷为何不杀你?”
那是因为皇爷爷考虑到你李善长的劳苦功高,所以并未深究。
甚至连你的弟弟李存义他们父子二人,皇爷爷也因你的原因,从而从轻发落,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