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内,《一本漫画闯天涯》正式开始播放,随着剧情一分一秒的发展,原本漫不经心的观众们逐渐开始聚津会神起来。
《一本漫画闯天涯》的剧情故事并不复杂。
核心其实就是三个字,小人物。
更精确点说是‘香江式小人物’,再细点讲就是‘两个香江式小人物的兄弟义气情’。
香江小人物里最典型的代表正是混黑的蛊惑仔小弟,星仔与阿俊正是其中两个更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入行后也未忘初心本性天真,一个是混出头的双花红棍般却讲兄弟义气,但最终不得善终。
故事的开头到中后期都是很喜剧的,一阵阵诙谐幽默的小剧情让影院们内的观众时不时的笑了两声,虽然不是爆笑,但也说明观众们确实看进去了。
影院内观众席中看电影也带着墨镜的王嘉卫,此时嘴角却微扯着,微露一丝不屑之色,原来也是讲小人物的故事,但是相比我的《阿飞正传》可差远了。
从目前这剧情发展来它,太没有内涵了,太没有艺术性了,也太没有反讽寓意了。
王嘉卫用三个太字如此评价着。
后世的观众影迷们,曾经这样评价过王嘉卫的电影风格。
极具冷冽风格的反英雄主义,王嘉卫的电影必然会有一种冷色调,带有一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台词幽默又文艺,通过人物叙述与故事发展,展现出人物与城市或者也可以说是与现实的疏离感,再加上对过去回忆时的多视角下变异感,同时又会加上一些明显无意义的空镜头,造成了一种留白般的割裂感,从而让观众自己代入脑补种种剧情。
其中典型例子正是《阿飞正传》中梁超伟独奏剧情里,在狭小昏暗的房子里起床,坐在床头削指甲的镜头,这一幕戏你说他有意义嘛似乎没有,你说他没意义嘛又似乎有种莫名的心酸感,或者说孤独感,给人营造出一种类似意识流的特有味道。
纯以镜头艺术感来论,王嘉卫以他的《阿飞正传》来比,他确实有资格说《一本漫画闯天涯》没有艺术性,没有可比性。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原历史里《阿飞正传》与《一本漫画闯天涯》是在同一年上映的,然而票房差距却是天壤之别。
《一本漫画闯天涯》电影成本500万港币,票房1500多万。
《阿飞正传》电影成本高达4000万港币,票房900多万港币,可以说是扑到姥姥家了,但是《阿飞正传》的奖项却是无敌,直接荣获了91年香江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主演张国榕更是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这也是王莫尊虽然不喜欢王嘉伟的电影,但依旧愿意给他投资,就是看在他确实有艺术电影才华,还能得奖的份上。
只是他不可能给王嘉卫4000万港币挥霍,而黄佰鸣拍板给他400万,正好是原历史里十分之一电影成本,他才同意了,而且还要他签下限制条约,如果电影超支他卖车卖房借高利贷也要把电影拍完!
以王莫尊如今的地位,王嘉卫拍《阿飞正传》如果敢超支,除非他愿意放弃在香江的一切跑路,要不然他就只能竭尽所能去想,怎么用最少的成本拍出他想要的结果。
在王莫尊看来,原历史里的王嘉卫那样电影拍的慢,又浪费巨多钱,又爱折磨演员,让人一遍遍重拍还不告诉为什么,完全就是被惯的,他拍处女作《旺角卡门》时就没有这些臭毛病,拍的又快又好,仅用去27天,电影成本1000万港币,票房也有1150万港币,虽然也没赚钱但也获得香江金像奖九项提名,两项大奖,张雪友更是借电影里‘乌蝇哥’的表现荣获最佳男配角。
可等到他拍《阿飞正传》之后就开始变了,一开始电影预算是400万港币,结果拍着拍着一路超支到4000万港币,耗时近一年!
可以说,王嘉卫后世的臭毛病就是从《阿飞正传》开始惯起来的。
但在这个世界,王嘉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被莫尊提前截胡,现在《阿飞正传》成了他的处女作,又签下限制条约,至少这电影应该不会有原来的破事了。
至于王嘉卫拍完《阿飞正传》后获奖无数,功成名就,以后还会不会被人惯出毛病,有没有冤大头投资人愿意给他投资挥霍,他可就不会多管了。
……
一个半小时后,《一本漫画闯天涯》剧情来到末尾结局,星仔与安妮告别,最后没有对白的境头,画面特写定格在星仔复杂的眼神,安妮伸手向星仔背影想要他留下,却欲言又止的放下,远方传来飞机起飞的轰鸣声,正是王嘉卫最喜欢的留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