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不是为了作秀或者摆样子那么简单。
在教堂前方那片空旷的小广场上,等待援助的市民早已排起了长队。
他们中许多人家庭贫困,多数居住在简陋的公屋里,还有一些挤在狭窄小巷里的“棺材房”里。
一句话,他们都是港岛社会底层的一员。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没有合法身份的“黑户”,他们是没有登记的外来移民。
不过,这些在约翰神父眼里并不重要,他关心的是到场的每个人能否得到帮助。
在行善这事上,约翰神父总是热情洋溢,钱对他来说并不是问题。不说每年皇室和教会的拨款,光是他海外经营的农场就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此外,他在一家跨国粮食公司还持有0.062%的股份,每年的分红足以满足他的开销。
然而,周青提出的一个条件却让他感到费解。
周青居然想办一所私立学校,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部教育阶段。
这不是小事,初期投资就得大约两亿。
毕竟,购地就是一笔大开销,其次是师资、设施、校舍等投入。
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办学资质。
这不是一般富商能轻易申请下来的,需要上级审核,还得得到更上层的批准,一切绿灯后才能启动。
否则,你再富有,也休想拿到这个资质。
这时,约翰神父才觉得周青似乎不怀好意,尽管这个词他不常用,但不妨碍他这么想。
按理说,建这样一所学校影响深远,而且据周青所言,他并不是为了赚钱。
目的是帮助那些家庭条件不佳的孩子接受教育,走上正道,远离社团是非。
这点,约翰神父心存疑虑。
毕竟,周青自己就是油尖旺地区最大的社团头目,怎么看都有些不寻常。
更令人意外的是,周青还提议设立一个专项慈善基金,承诺每年稳定投入五百万,用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并强调基金会将公开透明,成为学校的公共财产。
这一提议,让约翰神父原本的不信逐渐动摇。
在谈论此事时,周青考虑得很周全,从下水道建设到学校选址,再到师资来源,每一方面都做好了详尽的规划。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
若此事办成,连港岛的高层都会鼎力支持,因为它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要知道,在周青之前,港岛实行的一直是精英教育。
开设普通学校,对于大老板和股东们而言,不仅不盈利,每年还要大量投钱,是吃力不讨好的买卖。
他们自然不愿意干,但若有人去做,他们口头上的支持是不会少的。
这种想法,其实源于时代的眼界限制。
再过十几二十年,他们会发现,办学校没有不赚钱的,不仅能盈利还能提升名气。
可惜,他们还没看清其中的门道。
前期亏损是常态,可能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需要不断投钱。
但这对周青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这些细节,周青并未全盘托出给约翰神父,只是说他已决心年年砸钱,确保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入学。
他要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懂得知识的力量,将来为建设港岛出一份力。
总而言之,周青话说得极其动听,塑造了一个全心全意为港岛、为孩子的完美慈善家形象。
到最后,约翰神父看周青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是戒备的神情。
他甚至拍着胸脯保证,会联合圣马洛神父,向教廷上书,并请求转交日不落女王,竭尽全力促成此事。
但他要求周青提供一份书面承诺。
保证会兑现今天的诺言,鉴于此事的重大意义,约翰神父不得不谨慎对待。
至于官方层面,周青找到了雷凯,并联系上了雷森议员。
学校的位置自然定在油尖旺区域,周青的想法是选在油麻地一带。
原本飞船哥的地盘,以及一些非法产业集中的地方,被周青划为学校建设地。
那里的土地控制在港岛港府手中,得知周青的用途后,应该不会趁机哄抬价格,或许还能半卖半送,这样一来,就能省下一大笔资金。
毕竟,周青做的是一项造福民众的工程,无论掌权者是谁,只要有头脑而非脑袋长瘤,绝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提升形象的良机。
对于雷森自己来说,这可是一件既能出成果又能提升地位的好事。
本来就是政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