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桑镇,坐落于青州大明王朝的最北面,因为村子中有一棵巨大的古桑,宛若华盖,故而得名。
镇上估摸着有三百户人家,差不多七八千人,因为靠近北地冰川,所以一年当中,差不多有着十个月都是冬季,剩下两个月,即便是所谓的夏天,镇上人们也纷纷穿着长衣。
如今已经是腊月,年关将近,每户人家,纷纷张灯结彩,哪怕是镇子上最贫穷的家里,也是贴上了春联门神,寓意着来年能够平平安安。
“小李铁匠,快点,那名说书先生又在古桑树下讲故事了。”
一个看上去家境还不错的屋子外,一名身穿着麻布长衣的少年对着屋里喊道,不一会,从屋内便跑出来一名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少年。
这被称作小李铁匠的少年,今年已经有十岁了,因为父亲是镇上唯一一名铁匠,虽然收入不多,但是在小镇上也还算过得去。
他自小便跟着父亲学习打铁,如今的他,虽然年纪小,而且看上去有些瘦弱,但是一膀子力气,却是比之同龄人要大上许多。
而且如今的他,已经能够自己动手锻造一些小物件,“小李铁匠”的称呼,便是因此而来。
“刘旭,我都跟你说了,不要叫我小李铁匠,这个不好听,我叫李靖。”
少年没好气的看着门外的人,小李铁匠这个称呼,他可是一直不喜欢,但是不知道当时是谁给他取得,自那之后,这个称呼便跟着他了。
“好啦,我知道你叫李靖,赶紧走吧。”
名叫刘旭的少年一把拉住李靖的胳膊,便开始往镇子最中心的那棵古桑树跑去,差不多一刻钟,二人来到古桑树下,此刻这里已经围满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少年少女,还有一些年近花甲的老者,笑眯眯的坐在不远处,手中揣着暖炉,笑眯眯的看着这一群孩子们。
被这些少年少女围在中间的,是一名中年男子,留着山羊胡子,两鬓有些泛白,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线。
他是小镇上的说书先生,乃是三年前来到小镇,如今的他在小镇上那座唯一的酒楼说书。每天都会说上那么一两段。
而闲暇之余,便会跑到这古桑树下喝酒,而碰到一些小孩子,便会说一些有趣的故事,逗得小孩哈哈大笑。
长此以往,似乎已经成了习惯。
每隔上个三五天,小镇上的孩子们便会纷纷跑到这古桑树下,听这说书先生讲故事,对于没有出过小镇的这些少年少女来说,没有什么比外面的世界更吸引人了。
别说这些少年少女了,哪怕是小镇上大多数人,都没出过小镇。
这里天气寒冷,小镇外又都是茫茫大山,只有一条所谓的管道,也因为年久失修,变得极为难走。
也只有镇上那些做着买卖的大户人家,几户人家组建了一支商队,会前往外面,买一些小镇上需要的东西回来贩卖。
也有一些做着小生意的,会偶尔跟着商队外出。
毕竟小镇实在是太偏僻了,据那些商队的人说,离开小镇之后,到达最近的城池,需要走上一个多月,这一来一回,便是需要将近三个月。
就连镇上县衙中那位县太爷,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回过家了。
不过好在小镇的西面,有一座巨大的湖泊,也不知为何,这个湖泊中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温热的,导致那湖泊周围的土地,倒是适合种植一些农作物,水中还有鱼虾。
在那位县太爷的统一管理下,倒是不愁吃喝。
而且那座湖泊中的鱼虾,肉质鲜美,且数量极多,每年都会让那只商队将打捞上来的鱼虾带出去贩卖,回来之后,每家每户倒是都能分上一些铜钱。
“先生,今天要跟我们说什么故事呀。”
刘旭拉着李靖挤进人群,来到那说书先生面前,大大咧咧的问道。
这位说书先生,小镇上的人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因为他是读书人,所以都直接称呼他为先生。
中年男子笑着看了刘旭一眼,随后拿起身旁的酒壶,猛地灌下一口小镇上最有名的烈酒,随后吐出一口气,寒冷的天气,让这口蕴含着烈酒气息的气,只不过刚出口,便已经化成了白茫茫的雾气。
“今天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讲故事。”
中年男子的话音刚落,围在周围的小孩们瞬间像炸了锅一般,七嘴八舌的说着话,纷纷在问这中年男子是什么意思。
“先生,你是要离开小镇了么?”
这时沉默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