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过后没几日,孙策便命侍从带着礼物、上门拜访了带着朝廷诏书赶回来的张纮。
许昌的荀彧得知孙策成功进一步实行了扩张,且逐渐稳定内部后,立即自主向汉帝刘协上奏,拜孙策为后将军,荆州牧,允许设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拥有开府辟召掾属的权力,礼仪如同三公。
此外,他还让人跟着张纮前来授予孙策假节,并督扬、交、益三州兵事。
这些封赏都是基本都是当初李傕当权时,拉拢刘表的安排,如今为了稳住孙策,让其将扩张的目光放在大江以南,替曹操争取时间,荀彧也有样学样地照做了一遍。
荀彧相信曹操不会因此怪罪于他,当然,事后他还是命人将此事通报给前线的曹操。
而孙策这边,只要封赏的圣旨上盖着皇帝的玉玺,自然是欣然接受,至于荆州牧与刘表冲突了,那又何妨?反正他已经初步占据了荆南四郡,而刘表在荆北早晚都会灭亡。
……
“子纲先生,如今我治下范围愈发广阔,然人才却稍显不足,因而便想增强教学,因此,想要在江东成立一家书院。
一番思虑之后,我决定将丹阳郡秣陵县改名为建业,在那建造新城,并成立建业书院,吸引大江南北的学子前来。
我欲让先生出任书院山长,兼第一任建业令,负责监督新城和书院的建设,不知可否?”
张纮一听,微微一愣,他预料过各种孙策对他的安排,却唯独没有想到,他会被派去当书院的山长,一时间,他有些看不透孙策的用意。
他想了想,开口问道:“不知这建业书院设立的意图为何,还请主公示下!”
孙策答道:“如今我已经据有江东广大的地盘,人口颇丰,却苦于人才不足,读书人太少,郡县地方缺少守令佐丞,虽然我已让人在军中开战军事教育,但建业书院也很重要,其首要任务就是替我选拔人才!”
张纮想了想后又问道:“不知主公对进入书院学习的学生有何要求?”
“要进行入学考核,达到一定水准方能入书院读书!”孙策说道。
“那主公以为几年结业可好?”张纮再次提问道。
“就以四年为期把,结业后举行考核!”
“结业考核到时候一同举行,考核题目则由各部门先自拟,再交由我等审核,取其中优等者可以直接授官,通过者分为三等,一等可为县令,二等可为县长,三等可为县中丞尉。”
“剩余学生可以选择再回书院深造,参与下一届考核。”
听完孙策的想法,张纮稍微愣了一下,随即便理解了孙策的用意。
如果通过书院的结业考核就能授官,恐怕整个江东都会沸腾,甚至会吸引江北以及荆州的士子前来,尤其是那些寒门士子,或者是出身不好的读书人,对他们的吸引力还要更甚。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会影响到一些世家豪族的利益,当然对一些已经与孙策交好的世家来说,其实影响不大。
不过,张纮也能够理解孙策的无奈。
虽然经过前段时间对于世家的威逼利诱,江东的官民如今表面看起来无不敬服孙策,但仍有一部分江东豪族在暗地里对孙策不是很服气,而且还经常做出点小动作。
这些行为虽不至于对孙策造成伤害,但也恶心人,他有些恼火,却没有合理的动手借口,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将其全部杀了吧!
而建立书院还有考核制度,则是釜底抽薪之计,到时候无论是哪个世家豪族,只要敢和他呲牙,那就对不起了,反正他随时都可以培养出一个替代其的家族。
其实孙策也是在给这些世家豪族一个机会,毕竟,在这个时代,百姓们一般是看不起书的,读书识字且能通过书院入学考核的人,即使不是出身于官宦世家,家中也定然是有足够的资产。
见张纮迟迟不作答,孙策开口问道:“子纲先生可是有何异议?”
闻言,张纮略微有些迟疑,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主公可是想要废除察举制?”
孙策摇头说道:“当然不会废除,只不过是再多一条入仕的道路罢了,否则没有官员储备,新下一地后我到哪里去现找人才来?”
“主公此举大善!”张纮开口赞道。
这个想法绝对称得上等,因为建业书院不但能够解决官吏的问题,还能拉拢士族之心,是个一箭双雕的计策!
孙策点了点头,他知道张纮会答应的,这个简化版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