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中,李郁心情极为忐忑,如今二圣在上,久久未做回复,其也不知道这二位是什么意思,只能在殿下等待。
殿前太监苏宝奴在一侧不停地朝着李郁使着眼神,李郁想起之前这厮似乎也是帮着自己说话,其中的原因只能等此次召见结束之后再做了解了,目前彼此之间是第一次见面,还不至于让其出手。
如今自己是留在长安为官,还是放于外县,犹未可知。
至于随军裴行俭前往西域,镇压西域此次叛乱,稳定大唐边境,至今未曾听到二圣提及,怕是李治与武则天都没有这个想法,最大的可能还是留在京城或者外放为官。
“李卿,清、慎、勤为官之道是为官之本,律法平等国家之基,此等纲要倒不失为作为总纲以醒百官,待李卿回去之后,稍加整理,查漏补缺,递交完本,务必尽心!”李治看着殿下的李郁说道。
“诺!”李郁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来一份纲要作为此次的考核总结。
武则天在李郁应声之后,随之也开口道:“昨日前朝余孽杨理被抓,根据所招的证词,此次东都刺杀明崇俨之人便是由其筹谋安排,如今此事便算是告一段落。届时侍御史狄仁杰会与大理寺以及刑部进行三司会审,待三司会审之后,便算是彻底结案。作为此次明崇俨案的推动者,不知道李卿可有其他事宜需要禀报的吗?”
李郁心中不由一惊,他是对于这明崇俨背后的真凶还有异议,在他与魏长兴的谈话中以及自己对于这起悬案的了解,明崇俨之死绝非是那么简单。
被捕入狱的杨理虽然是直接参与者,但是真正在背后推动的人却是另有其人。
这个人以目前的朝廷势态,不难猜出此人是谁。
李郁虽然不敢直视这位未来的一代女皇,却也知道此刻殿上的一双凤眸犹如猎鹰一般锁定在了自己身上。
“臣暂无异议,杨理身为隋朝后裔子孙,不但从事奴隶买卖,甚至涉及幼儿,更是暗中培养死士以待时机掀起战火,如此之人,动机明确,祸水东引,为的就是动摇太子李贤的地位,从而引起立储之争,从而渔翁得利。所以,目前以臣的推断,现下这杨理便是主谋。”
这番话有理有据,就算是武则天也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只是此刻的武则天已经和李治共同处理朝政,在这一方面李郁还没有那个觉悟现在就为大唐怼上一怼这未来的女皇。
自从长孙无忌与李治的“立后”之争开始,诸位未来的女皇就已经开始暗中拉拢朝中的臣子,如今到了仪凤年间,后党的臣子力量更是雄厚。
至于狄仁杰算不算后党,李郁不知道,但是起码现在狄仁杰能够做到侍御史的位置,和武则天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实臣也不过是恰逢其会,如果不是正巧碰到了有人拐卖孩童,才有了好奇之心,从而上前查探,不然也不会发现杨理就是昔日的大理寺狱卒李阳。如今想来,这杨理在朝中怕是还埋有不少暗子,还需要尽快处理,以免夜长梦多。”
李郁思绪翻涌,随后找了一个理由。
这个由头,不同李郁说,殿上的二位怕是也早就安排了人去做,所以此次只不过是顺带着找点话题,转移这武则天的注意力。
“此事,已经交由金吾卫查办,李卿倒是不用担心了。”李治笑着看向了李郁,然后又对着武则天说道:“皇后,考核也考核完了,感觉此子如何?”
“回陛下,妾认为此子聪慧可当大任,在此恭喜陛下又得一位栋梁之才,假以时日,必定有一朝宰相之姿。”武则天倒是不吝啬这口头的赞许。
李治闻言更是欣喜:“皇后既然如此说了,那对于这遥破明崇俨案的李卿,也该有所奖赏,昨日听闻李中郎将所言,那些被杨理抓住的孩子都住在了李卿所住之处,这李卿所住之处还是别家之所,所以目前李卿居无定所,那便再赏你一些银两,找个宅子,安顿下那些孩子。”
“陛下仁德,妾也不能吝啬,便从自家的细软中取一些兑换成银两,也算是为那些孩子置办些吃食吧。”武则天说着便从头上摘下了一根金钗。
苏宝奴端着早已经准备好的银两走到了武则天身边,接过金钗放在了托盘之上。
李郁再次为武则天的大方震惊了,盘子里能托多少两银子,一百两就顶天了。
但是这金钗可是不同啊,更何况还是当下大唐的二圣之一的武则天所戴,就算是收藏,那也是能够传家的存在,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金钗两个字能够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