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花和鞭炮的相伴下节在慢慢过去。
大年初六,晶晶就要回学校了。全力备战高考,作为高中生涯最紧张的一个学期,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会格外重视,更不要说学生本身了。因此牺牲这难得的团聚时光也没有怨言。毕竟十多载寒窗苦读,只为一朝求得金榜。
一大早,晶晶就收拾好了行李,草草地吃了三姑准备好的早饭,便坐着三姑以前卖衣服的三轮,把袄子裹得紧紧的,在晨雾朦胧中朝镇子的方向驶去。
三姑父亲去世后,三姑家几乎就没有再来过什么亲戚,因此,也不用担心家里会有客人来,当然三姑也没有什么需要去的人家。倒也落得清净。
晶晶到了学校也才早上七点多,门口挤满了各类三轮车或者电动车,家长们从车子上或搬或提,卸下造型各异的行李箱或者大尼龙袋子。帮孩子一点点的搬进宿舍。
晶晶离学校不远,之前也没带多少东西回去,因此也就拿了一个行李箱,装了被子和毯子,背了个书包,拎着一个袋子装了些牛奶和零食。三姑把她送到校门口,晶晶便自己拖着箱子进了学校,让三姑先回去了。
三姑本想帮着晶晶一起把行李拿进去的,不过晶晶表示自己可以,就让三姑赶紧回去,避免家里来客人。
虽然三姑也想着不会来客人了,但是过年期间也说不好,万一来人了,不能让人家等着。于是三姑便只叮嘱了晶晶几句后,也就回去了。
经过街上,几乎各个地方牌照的小车匆匆地一趟一趟过着。
三姑知道这些要不就是趁早上走亲戚的,要不就是赶紧返回城里上班的,因为高速免费的最后一天就是初六,而且当地还有着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
不过偶尔也能看见一老头骑着大梁自行车,后座上绑上两箱饮料,车把上挂着袋子慢慢悠悠的走亲戚。
而这样的走亲戚场景,已不多见,小的时候,没有通讯设备,走亲戚都是提前说好去哪一家,主家会提前把菜备好,等着客人来,而走亲戚的人呢,往往很早就起来了,小孩穿着新衣服,大人们也收拾利索,把包装好的果子,红糖用袋子装起来,八宝粥,健力宝,或者方便面拎上两件,一大家子一起,走着路就出发了。
那个时候好像感觉不到一点儿疲累,即使再冷的天,也能走出温暖。大人们有车子的就把带的礼品放在车子后座上,没有车子的就直接拎在手里。大人说说笑笑,孩子打打闹闹在寒冷的雪地里,带着期待的喜悦一步步朝亲戚家走去。
那个时候的交通虽然很不便捷,但是起个大早,带着期待奔赴年节的约会却是十分美好的。虽然现在交通快捷了,但感觉却是少了很多。
三姑慢慢悠悠的四下扫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急不慢的朝家赶去,经过村子有些人家门口已经多了几辆车子,有些主家已经在门口和来的亲戚聊着家常了。
而这些亲戚往往也都认识,所以三姑进村后,也没少和别人家的亲戚打招呼。
到了拐弯处,三姑看到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停在路边,院子里还传来着小孩叽叽喳喳的打闹声。三姑有些疑惑这是哪家亲戚呢,三姑把车子缓缓通过黑色轿车和房子边的空隙开了进去。这才看见,二姐和二姐夫在院子里看着三姑的砖垛打量着。
门口丹丹在和二姑家的小孙子在玩耍。
二姑两口看见三姑回来,二姑父咧了咧嘴,说着:“三妹回来了。”
三姑一时有些恍惚,这是怎么了,几年没见的二姐怎么突然过来了。但是三姑还是热情的下了车子,走向前去说着:“才到吗?我送晶晶上学了,才回来,走,去屋里坐,外面冷。”
二姑和三姑对视了一眼,眼神里也尽是复杂的情绪,二姑走到孙子跟前,弯腰对着那孩子说:“小宝,快叫奶奶”
那孩子倒也机灵,冲着三姑眯缝着眼,稚嫩的喊着:“奶奶”。
三姑开心的眼角的皱纹都加深了,把眼前的孩子抱起来,夸个不停。
丹丹这会儿说道:“二姨,去屋里坐,我做饭。”
三姑这才放下孩子,想起来自己还没准备早饭呢。便匆忙的招呼着二姑去屋里休息,自己去厨房做饭。
这时,二姑慌忙拦住三姑,说着:“别忙活了,不用做,吃过来的。”
二姑父也走上前去说着:“是啊,别忙活了,马上还得走。”
三姑着急的说着:“咋能不吃饭,再急不能不吃饭啊。”
二姑用眼瞟了瞟地上正在玩耍的孩子说着:“